当前位置:首页经验技巧Excel经验excel入门

核对账单用excel表格怎么对

2024-07-26 10:42:28

1.在EXCEL中的两列中如何核对银行存款和银行对账单

将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填写在调节表的银行对账单余额处;再将日记账的余额填写在调节表的XXX公司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处。

EXCEL在审计银行存款未达款项中的应用 银行存款审计是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可以较方便地找出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中的记账错误和未达账项,提高审计效率。

一、总体思路 将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用Excel在同一工作簿中分别建立工作表,以双方记账单据的类型及号码作为Excel判断双方同步记账的主要条件,用双方的发生额必须相等作为辅助条件,然后运用逻辑判断函数将两个工作表中的同步记账的部分标示出来,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反映出未达账项。 对实现电算化的单位,可通过数据转换单位银行存款账和银行对账单数据的自动采集,对未实现电算化的单位则采用人工输入的方法建立该工作簿。

下面的操作步骤采用人工输入对账单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方法来实现未达账的计算机辅助审计。 二、具体步骤 步骤一:建立工作簿及工作表。

在Excel中新建一个工作簿,假定取名为“DZ.xls”。双击工作表标签中的Sheet1,将其重命名为“YH”,保存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数据;将Sheet2工作表重命名为“DW”,保存银行对账单数据。

步骤二:输入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数据。进入YH工作表,分别在A1到H1单元格中输入“核对单据号”、“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余额“、”核对符号“8个字段。

将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内容输入到工作表YH中。 表1中假定上期无未达账项,如有可将上期的未达账项视为本期发生,一并输入到当期的发生额中,以把双方的期初余额调整一致;在其他单元格中输入当期的相应内容。

步骤三:计算日记账余额。在G3单元中,输入公式“=G2+E3-F3”,回车后,在G3单元格中计算出发生的第一笔业务后的余额,然后用填充柄向下拖动进行填充,可计算出每笔业务发生后的余额及期末余额。

步骤四:输入银行对账单数据。进入DW工作表,输入期初余额,余额在贷方,银行记账与单位记账方向相反,其他单元格填上本期银行对账单数据;在F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2-D3+E3”,并用填充柄拖动填充计算出其他业务发生后的余额。

步骤五:定义数据清单。进入YH工作表,选定工作表当期发生额的行,选择菜单“插入”→“名称”中的“定义”命令,将工作表选定的单元格定义为“YHSJ”。

同样,将DW工作表中的当期发生额数据定义为“DWSJ”。 步骤六:单位银行日记账自动与银行对账单核对。

在YH工作表H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AND(VLOOKUP(A3.DZ.xls!DWSJ,5,FALSE)=E3,VLOOKUP(A3,DZ.xls!DWSJ,4,FALSE)=F3),”T“,”N“)”(注意输入公式时要使用半角方式);将H3单元格的内容用填充柄向下填充至当期的最后一笔发生额为止。 在H3单元格中,我们利用了Excel的查找函数“VLOOKUP”、联接函数“AND”、逻辑判断函数“IF”3个函数的嵌套公式,该公式表明,用该“YH工作表”的A3单元格特征代码的“核对单据号”到被定义为“DWSJ”的“DW工作表”A列中查找是否存在该特征号码,如不存在,则在“核对符号”栏表示为出错符号“#N/A”;如存在这一特征代码,则用“AND”函数在“DW工作表”中寻找该特征代码行的第五列即“贷方发生额”的金额,与“YH工作表”的“E3”单元格即“借方发生额”比较,以及“DW工作表”中此行的第四列“借方发生额”与“YH工作表”的“F3”单元格“贷方发生额”比较,如两个金额不相等,则在“核对单据号”栏出现“N”符号,如金额相等,则在“核对单据号”栏出现“T”符号。

步骤七:银行对账单自动与单位银行日记账核对。在DW工作表G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AND(VLOOKUP(A3,DZ.xls!YHSJ,5,FALSE)=E3,VLOOKUP(A3,DZ.xls!YHSJ,4,FALSE)=D3),”T“,”N“)”;将G3单元格的内容用填充柄向下填充至当期的最后一笔发生额为止。

经过上述操作,所有核对单据号相符、借贷方发生额一致的业务在“核对符号”栏目均注明“T”符号;借、贷发生额不相等的将会注明“N”符号,一般系一方或双方的记账错误引起的;而标明了“#N/A”符号的则为无对应的“核对单据号”,为未达账项。 步骤八:列出记账错误和确认未达账项。

在YH工作表中,单击工作表的“全选”按钮,选择“数据”→“筛选”→“自动筛选”。此时,数据清单顶端的字段名变成了下拉式列表,选择“N”项,即可得到企业和银行记账不一致的数据记录;选择“#N/A”,即可得到所有单位已记账而银行未记账的未达账项全部明细记录,见表6(注:此时反映的“余额”栏是经过筛选了的,除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外已无实际意义)。

用同样方法,对DW工作表中的记账错误和未达账项进行筛选处理。 步骤九:审计记账错误和未达账项。

在审计银行存款找出上述明细数据后,进行具体审计工作。对未达账项,将之与单位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对照,如单位有“利用银行账户一进一出,财务不记账”的现象,则可一目了然地发现。

此方法在单位与单。

2.如何利用Excel表格和银行进行对账

在对账前,首先,应加计累计银行存款余额;然后,检查银行存款收支凭证的完整性;最后,准备好上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空白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等。

一切就绪后,把银行对账单导入Excel,按需要整理好数据。按Ctrl键选定日期栏、支票号码栏、凭证号栏、借方发生额栏(单位支出)、贷方发生额栏(单位收入),依次“点”选数据→筛选→自动筛选(本文所述“点”、“选”均指左键单击)。完成以后,选定栏后都添了一个“三角符号”。

“点”支票号码栏后的“三角符号”, “选”“自定义”选项,弹出自定义筛选方式窗口,选“包含”选项,输入支票号码后四位,“点”确定会自动筛选出其对应的支票金额,然后在对应凭证号栏输入其记账凭证号:“点”贷方发生额栏后的“三角符号”,会发现下面有许多数据,根据记账凭证的银行收款金额“选”定数据,然后在对应凭证号栏输入其凭证号;同理,“点”日期栏选定其中任一时间,可以筛选出当日的全部银行存款收支。显然,支票号码栏是用于筛选银行支票发生额的,贷方发生额栏是筛选单位收入的,借方发生额栏是筛选单位支出的,而日期栏是按日期筛选单位收支的。

理解以上用法后,可以根据完整的银行存款记账凭证,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将凭证号输入对应的对账单发生额前的凭证号栏内。

为便于理解,现举例说明如下:银行记账凭证1有三笔业务都发生于2005年6月1日,现金支票(支票号码18224712)付款10000元、财政拨款50000元,购买支票120元。

对于第一笔现金支票付款10000元,“点”支票号码后的三角符号,“选”“自定义”选项,在弹出自定义筛选方式窗口中选“包含”然后输入支票号后4位(4712),“点”确定,所有发生额随之消失,只剩下4712号支票发生额,在凭证号栏输入“1”。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只输入后四位,是因为输入后三位有可能筛选出两笔以上的发生额,而输入后五位或六位会加大工作量。

对于第二笔财政拨款50000元,“点”贷方发生额栏后的三角符号, “选”50000,将50000元的业务筛选出,或“点”日期栏后的三角符号,选6月1日,筛选出6月1日的银行业务。如果收支业务复杂可以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即在筛选出日期的基础上,再筛选出50000元的贷方发生额,或在筛选出50000元贷方额的基础上,再筛选出6月1日发生的50000元贷方收入。

对于第三笔购买支票业务,可参照第二笔业务,在此不再详述。

根据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较省时省力地将银行存款收支筛选一遍。

这里,要强调几点注意事项:

1.利用支票号码筛选时一定要选“包含”,因其最省时省力;

2.在“方法”与“方法”转换前,一定要还原为全部业务(“点”选全部),否则,就只会形成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运用第二种方法的综合法;

3.一定要有凭证号栏,每筛选一笔业务都要输入相应的凭证号,并根据相应的凭证号与银行进行对账。

4.在完成检查并改正了错漏之后,再次“点”凭证号,“选”空白。这些空白的就是未达账项,把上期的未达账项剔除,剩下的就是本期的未达账项。

鉴于单位间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不应对上述方法照搬照套,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3.推荐:如何用Excel核对银行存款

总体思路:将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用Excel在同一工作簿中分别建立工作表,以双方记账单据的类型及号码作为Excel判断双方同步记账的主要条件,用双方的发生额必须相等作为辅助条件,然后运用逻辑判断函数将两个工作表中的同步记账的部分标示出来,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反映出未达账项。

1.建立工作簿及工作表。

在Excel中新建一个工作簿,假定取名为“A.xls”。双击工作表标签中的Sheet1,将其重命名为“B”,保存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数据;将Sheet2工作表重命名为“C”,保存银行对账单数据。

2.输入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数据。

进入B工作表,分别在A1到H1单元格中输入“核对单据号”、“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余额“、”核对符号“8个字段。将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内容输入到工作表B中。

3.计算日记账余额。

在G3单元中,输入公式“=G2+E3-F3”,回车后,在G3单元格中计算出发生的第一笔业务后的余额,然后用填充柄向下拖动进行填充,可计算出每笔业务发生后的余额及期末余额。

4.输入银行对账单数据。

进入C工作表,输入期初余额,余额在贷方,银行记账与单位记账方向相反,其他单元格填上本期银行对账单数据;在F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2-D3+E3”,并用填充柄拖动填充计算出其他业务发生后的余额。

5.定义数据清单。

进入B工作表,选定工作表当期发生额的行,选择菜单“插入”→“名称”中的“定义”命令,将工作表选定的单元格定义为“BD”。同样,将C工作表中的当期发生额数据定义为“CD”。

6.单位银行日记账自动与银行对账单核对。

在H3单元格中,利用Excel的查找函数“VLOOKUP”、联接函数“AND”、逻辑判断函数“IF”3个函数的嵌套公式,在B工作表H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AND(VLOOKUP(A3.A.xls!CD,5,FALSE)=E3,VLOOKUP(A3,A.xls!CD,4,FALSE)=F3),“T”,“N”)(输入公式时要使用半角方式);将H3单元格的内容用填充柄向下填充至当期的最后一笔发生额为止。

用“B工作表”的A3单元格特征代码的“核对单据号”到被定义为“CD”的“C工作表”A列中查找是否存在该特征号码,如不存在,则在“核对符号”栏表示为出错符号“#N/A”;如存在这一特征代码,则用“AND”函数在“C工作表”中寻找该特征代码行的第五列即“贷方发生额”的金额,与“B工作表”的“E3”单元格即“借方发生额”比较,以及“C工作表”中此行的第四列“借方发生额”与“B工作表”的“F3”单元格“贷方发生额”比较,如两个金额不相等,则在“核对单据号”栏出现“N”符号,如金额相等,则在“核对单据号”栏出现“T”符号。

7.银行对账单自动与单位银行日记账核对。

在C工作表G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AND(VLOOKUP(A3,A.xls!BD,5,FALSE)=E3,VLOOKUP(A3,A.xls!BD,4,FALSE)=D3),“T”,“N”);将G3单元格的内容用填充柄向下填充至当期的最后一笔发生额为止。经过上述操作,所有核对单据号相符、借贷方发生额一致的业务在“核对符号”栏目均注明“T”符号;借、贷发生额不相等的将会注明“N”符号,一般系一方或双方的记账错误引起的;而标明了“#N/A”符号的则为无对应的“核对单据号”,为未达账项。

8.列出记账错误和确认未达账项。

在B工作表中,单击工作表的“全选”按钮,选择“数据”→“筛选”→“自动筛选”。此时,数据清单顶端的字段名变成了下拉式列表,选择“N”项,即可得到企业和银行记账不一致的数据记录;选择“#N/A”,即可得到所有单位已记账而银行未记账的未达账项全部明细记录。用同样方法,对C工作表中的记账错误和未达账项进行筛选处理。

9.审计记账错误和未达账项。

在审计银行存款找出上述明细数据后,进行具体审计工作。对未达账项,将之与单位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对照。

4.Excel当月收入情况如何核对

假设是两个文件BOOK1和BOOK2的SHEET1中有数据,都在A列(姓名)、B列(工资),第一行为标题在BOOK1的SHEET1的C1写标题“核对”,在C2写公式“=IF(ISERROR(VLOOKUP(A2,[Book1]Sheet1!$A:$B,2,FALSE)),"在第二张表中没有找到",IF(VLOOKUP(A2,[Book1]Sheet1!$A:$B,2,FALSE)=B2,"相同","不同"))”然后再把公式向下填充即可不过里面有几点要注意:1、姓名必须要唯一,否则必须人工检查有重名的2、姓名无空格,否则容易造成表面上看起来一样,但EXCEL认为不同3、如果你所说的两张表是在一个文件里的,那么把公式中的[Book1]Sheet1改成对应的表名即可试试吧,有什么问题再问,祝你成功。

5.Excel 怎样核对一万笔银行存款帐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然后核对金额。

具体来讲是在银行对账单余额与企业帐面余额的基础上,各自加上对方已收、本单位未收帐项数额,减去对方已付、本单位未付帐项数额,以调整双方余额使其一致的一种调节方法。方法有:(1)企业帐面存款余额=银行对帐单存款余额+企业已收而银行未收帐项-企业已付而银行未付帐项+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帐项-银行已收而企业未收帐项 (2)银行对帐单存款余额=企业帐面存款余额+企业已付而银行未付帐项-企业已收而银行未收帐项+银行已收而企业未收帐项-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帐项 (3)银行对帐单存款余额+企业已收而银行未收帐项-企业已付而银行未付帐项=企业帐面存款余额+银行已收而企业未收帐项-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帐项帐。


电脑版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及网友投稿,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更正,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谢谢您的合作。
版权所有:五学知识网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