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将论文文档快速转换为答辩ppt幻灯片演示幻灯片的方法
- ·下一篇:图文详解ppt幻灯片怎样插入视频
ppt幻灯片制作与使用的几个误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PowerPoint多媒体的功能强大而又简单易学,所以很多教师都以PowerPoint为工具制作课件。本文试着探讨了大学生有效利用PPT的几个误区,以告诫学生们学习好PPT这款软件。
PowerPoint内置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外部众多文件,能够满足一般教学要求。而大多数教师只是利用了ppt授课方式,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大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感觉和知觉(合称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要素组成,影响大学生有效认知加工的PPT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对象与背景差别过小——不利于学生视知觉的选择
有调查分析表明,课件的外观与教学效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学生通过PPT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觉选择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从背景从区分出对象的过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当需要学生掌握的信息具有新、异、美、动、强等特点时,容易被学生的知觉所选择;如果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没有达到或稍在学生的差别感觉阈限之上,则对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清晰感知。感知是学生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更是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的基础。高校教师在PPT制作和使用中,往往存在下列不利于知觉选择的误区:幻灯片的背景色过暗,和文字的颜色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字的字体、字号大小、线条、颜色等未经加工,远处的学生看不清楚;图片过小或模糊不清;视频影像、声音不清晰等。
2、灯片内容太多、不简洁、重点不够突出——不利于学生记忆加工和思维培养
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发现:人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信息单位或组块。如果每张幻灯片文字太多,学生在识记时,难以把所有信息都保存在短时记忆中,而短时记忆是长时记忆的基础,长时记忆是学生保存信息的主要形式。此外,记忆是思维的工作车间,思维是对记忆内容的加工和抽象概括。教师制作的PPT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这既符合学生了记忆规律,也利于展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纵观各高校教师制作的PPT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书上的内容未经组织地搬到课件上,而上课时又照“件”宣科,课件上根本体现不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其实,PPT只是为教学服务的具和手段之一,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综合运用各种教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课件变讲稿,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加工,也不利于分析和理解,最终会妨碍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课件应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为好。温斯坦和梅那(1986年)提出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和画地图。在PPT制作中,教师不妨利用这两种策略,它们能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3、界面呆板——不利于学生表象的积累和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是学生想象的原材料。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知觉材料,便可丰富事物的表象积累,这会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力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利用形、声、视、动等多媒体元素表现教学内容,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有的教师制作的PPT课件只是文字的堆积,界面呆板,没有充分发挥PPT“多媒体集成、图文并茂、手法丰富”的优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发挥PPT辅助教学的功能,当然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4、界面华而不实——不利于学生注意稳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虽不属于心理过程,但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时都需注意的参与,它是认知的警卫。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当学习的对象具有新、异、美、动、强等特点时,容易引起学生无意注意,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然而如果具备上述特点的刺激物不是学生应该掌握内容,或使用不当,它们往往成为导致学生注意分散的元凶。为了增加花样,在多媒体课件中滥用音响、动画及特技效果,不仅淹没了主题,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制作PPT时,即要注意使课件生动活泼,又要切忌华而不实。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