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课
1.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课
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课的方法: 1、要求同学记笔记比只听不记效果好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最好要求同学记笔记。
记笔记可以让同学有事做,不易打瞌睡,同时也能放慢教师的讲课速度,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记笔记并不是要他们抄投影,而是要求他们能记下授课要点。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提示传递给学生信息,让他们将重点记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播放时的提示音,或特殊显示,或直接告诉他们这里很重要的方式提示学生。
要求同学记笔记时,教室里的光线就不能太暗。 我在主讲土木01、02和工管02、03的力学课程时,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要求他们每人备一本笔记本,要求他们记笔记,学期末时要收上来看一看,平时不断地督促和检查,在主讲土木03的理论力学时就没有要求同学另外记笔记,而是要求同学在教材上记或划,其结果发现还是另外记笔记的效果好。
另外,要求同学们记笔记,可以控制讲课的速度。要让同学们能记笔记,就不能太快地切换幻灯片。
我的做法是,在幻灯片放映时要求同学先听讲,如果在有要记的内容时,在幻灯片切换时留下一点记笔记的时间。 实践证明,要求同学记笔记比只听不记效果好。
2、合理使用黑板比只用投影不用黑板效果好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随着幻灯片的切换,前面的内容则消失,它没有用黑板时板书停留的时间长。
这时我们应该将重要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方便同学记忆和理解,也便于教师后面内容的使用和讲解。 在讲课时,会出现一些随机问题。
这些问题,在设计课件时是没有想到的,这时就可以利用黑板将它表达出来。 另外,有些内容就适合于用黑板讲解,这时我们没有必要使用投影。
尤其是上习题课,还是应该让同学们上黑板练习,这样能及时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合理地使用黑板,多种媒体并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在投影屏幕前面对学生讲课比站在计算机前讲课效果好 良好的教态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讲台是教师展示自己的一个很好的舞台。
教师讲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同时关注同一个媒体。
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应该同看投影屏幕,手上可以拿一根教棒,即教师站在投影屏幕前面对学生讲课。 讲课时我们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教师应该看着对学生,形成一种对视,用动作和手势帮助他们理解,并留意他们的反应,以便确定他们是否听懂。这样讲课会更贴近学生,让他们觉得更亲切。
这里要注意:教师要不断变换所关注的对象,观察不同人的反应,这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也能惊醒一些已经走神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教师在讲课时使用了无线话筒,这时无线话筒应该距离嘴10-375px,最好夹在胸前的衣服上,因为这种话筒就是这样设计的。
有些教师喜欢将话筒拿在手上讲课,这时会出现声音过大,会让学生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干扰其他教室的教学。另外,将话筒拿在手上也不方便做手势,无形之中就少了一只手。
如果教师把所要讲的课堂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坐或站在计算机前开始上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在会议上作报告”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教师一直坐或站在操作台前,眼不离电脑,同学既看不到老师在讲授中所扮演的角色,又看不到板书,这种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
正像同学反映的“有些老师只不过是将书本的内容照抄在电脑上,对于他们来说,照着幻灯宣读比照着书本更方便”。 4、在课堂上适当提问比只讲不问效果好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一可以控制讲课速度,二可以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三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四可以惊醒已经走神的同学。 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生理规律。
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5、幻灯片切换时适当停顿比不停顿效果好 在利用多媒体时,要做到两统一:一是语言表达与操作相统一;二是讲解内容与图像显示相统一。
多媒体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不可由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
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何时使用多媒体,使用多长时间,何处该精讲细练,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避免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运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如果学生在这种快速的教学中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信息呈现的速度无法完整地做笔记,则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如果传输知识的时间短于学生对其感知的时间,则是节奏过快,会造成学生感知的不充分,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从而对教。